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发表时间:2021-12-13 18:12

淮阴工学院第二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成果丰硕

“淮阴工学院在校城融合创新发展创新共赢模式下,积累了许多好的创新理念、创新举措,不断深化政企校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基础研究搬进工厂车间,人才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事业发展趋势迅猛。”12月10日,在江苏淮安召开的第二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对淮阴工学院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汇聚、强强联合,大力促进校城优势互补,全面推动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致辞

“融合创新·合作共赢——第二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是淮阴工学院继2020年成功召开首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发展峰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淮阴工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王泽山,淮安市委副书记、淮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史志军,南京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淮阴工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徐复铭,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赵炳起、校长孙爱武,淮安市政府副市长王红红、王向红及市直部门、各县区负责人、企业代表出席大会。

大会现场进行了校政企合作共建项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项目、联合研究项目、专利转化项目的项目签约仪式,达成项目共建和技术服务合同31项,金额超两千万。会议同时进行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设点授牌仪式和淮阴工学院智库成果报告发布。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淮安市委副书记、淮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史志军讲话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赵炳起致欢迎词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淮阴工学院校长孙爱武作主旨工作报告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坚守“四个服务”时代使命,牢牢秉持“扎根总理家乡办大学,服务区域谋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入实施“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规模以上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的 “1111”科技服务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共签订合作项目1800余项,科研合作经费超过4亿元,实现省技术转移分中心在淮安市各县区全覆盖。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设点授牌仪式


学校通过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随时召开校企交流会、定期召开校政联席会、每年召开校城融合发展大会”合作制度,打造了“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模式。2020年,学校成功召开“首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订校县人才合作项目、共建科研机构项目8个,达成技术合同27份。

学校瞄准区域战略性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前沿,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创新团队,共建旗舰式科研平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构建了“多元融汇”高水平建设新模式。近三年,学校汇聚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全职人才5人,国家和省级柔性高端人才101人,组建各类创新研发团队120余个,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共建研究生工作站32个,合作企业260余家,延伸服务企业2000余家,实现科技及产业的交叉汇聚融合,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建科技前沿创新生态圈的校地合作新模式。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校政企合作项目签约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签约


学校以省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助推科技成果落地。发挥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淮安市各县区、苏州、宿迁三地设立分中心14个,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区域合作,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由“资源整合”向“服务链集成”转变,探索出了“内外融通”高效率服务新模式。学校通过建立科技镇长团成员、科技联络员、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与县区企业、科技服务企业人员“5+2”内外联动的融通机制,面向经济建设一线主战场,组织教师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技术搬进工厂车间,把问题带回学校。“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区域培训技术人员1万多人次。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技团队针对地方“三新一特”主导产业和企业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签订企业委托课题1337项,金额3.06亿元。2020年获批江苏省产学研项目116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申请专利2151件,授权121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35件,专利转化率超过10%。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联合研究项目签约

校城联姻激发活力 产智融合前景无限

专利转化项目签约


淮安市委副书记、淮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史志军在大会讲话中表示,淮安的创新发展之路,离不开淮阴工学院等驻淮高校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当下的淮安面临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面临着加快跨越赶超、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加强校城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史志军希望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在创建淮安大学、打造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同心同向、携手并进,紧跟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发挥政、产、学、研四方力量,共同推进校城融合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创新活力和产业支撑力,携手开创地方与高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以来,淮阴工学院全面对接淮安主导产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库作用,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留淮就业,坚持科学研究应用导向,服务地方产业需求。校长孙爱武表示,站在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带着真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更加彰显办学特色,以服务淮安为己任,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建设,努力为淮安早日建成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龚逸群 李博澜 虞梦)

编辑:杨舟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淮游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工作人员,过期则视为认同。本网客服QQ:3185251323。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副标题

淮讯
淮旅
淮食
淮史
淮文
淮艺
淮教
淮商
淮频
推荐阅读
运营机构:江苏嘉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