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扫除文盲

发表时间:2020-06-15 15:33作者:管雪峰来源:淮安文史资料网

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确定开展扫盲教育。淮安县委、县政府响应中央号召,于1950年冬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组织训练冬学教师,在各区、乡办冬学,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

平桥区扫盲识字工作开始起步,就近的二三个庄子就办一个冬学班,大的自然庄子则一庄一班,也就是普通识字班。一般采用隔日制夜校形式,由当庄稍有文化的青年或村组干部任教师,教男、女青年文盲识字。为动员农民群众入学,还广泛教唱《上冬学歌》:“同胞们啊,听我言,我们都是庄稼人。以前要读书,没有钱,不识字,真可怜,好像瞎子看青天……同胞们啊,想一想,赶快来上冬学堂……”

到合作化时,入社参加集体劳动,文盲人手1册扫盲识字课本,各生产组的会计或记工员成为兼职扫盲小先生,带1块小黑板挂在田头或场头,利用劳动休息时间每天教几个字。1958年,淮安县委号召向文化大进军,争取在当年建成文化县,全县号称95%青壮年文盲都参加学习。那时候,讲求班大、人多,集中正规,营造扫盲气氛。集中开办夜校扫盲,各公社设立专职扫盲辅导员,各大队小学或教学点有专人负责扫盲。

在农村,冬闲是扫盲最好的时候,夜校一般设在小学校的教室里。天刚黑,学员们早早吃饭,提个书包,携带识字课本、纸笔以及小马灯和手电筒从四面八方来教室,那高低不平的路面忽闪着一簇簇灯光,真是当时农村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学校长在教室接待一个个学员,清点人数。夜校采用有合有分的教学方法,以包教为主,分散辅导为辅,让原小学的教师每人承担三四个学员,每晚至少要读、写、会10个左右的生字词。尽管制定了一些必要的纪律制度,但仍有一些人出出进进,抽着旱烟,空气中不时弥漫着刺鼻的味道。不过学习气氛甚是活跃,更多的是识字后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据统计,平桥全镇有85%的成年人口摘除了文盲帽子,但实际情况远远低于这些数字。这是因为,实际参加学习的都是青年男女,壮年人都不愿参加,有的称记性差,记不住;有的强调家务忙,没时间。

1960年以后,轰轰烈烈的扫盲工作逐渐被农民业余学习班(组)所代替。“文革”开始后,农民教育基本停顿。后推广“小靳庄经验”,要求各生产大队、小队以“政治夜校”的形式进行农民教育。由政治队长负责,几乎每晚都要召集政治学习,兼学文化。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8月,淮安县委提出两年内全部扫除农村基层干部和青少年中文盲,到1980年扫除壮年中的文盲,实现无盲县。在全县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活动,到1981年结束。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村里所在的小学,举办“农民业余文化科技学校”,镇教育办举办成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这确是农民比较欢迎的一种形式。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随着原有的一些文盲人口老年化,适龄儿童又普及小学教育,特别是江苏省教育基础较好,贯彻义务教育法措施得力,普及了初中教育,成年后基本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因此至1980年代中期,平桥全镇已实现脱盲。现在的壮年人起码小学毕业,青年人一般初中(职业初中)毕业,一大半具有高中(职中)学历,不识字的只限极少数70岁以上的老年人。

文章分类: 淮史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淮游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工作人员,过期则视为认同。本网客服QQ:3185251323。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副标题

淮讯
淮旅
淮食
淮史
淮文
淮艺
淮教
淮商
淮频
推荐阅读
运营机构:江苏嘉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