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老清江的回忆——服饰的时代印记

发表时间:2020-06-17 16:50作者:胥全迎来源:淮安文史资料网

我于1962年上小学一年级。只记得二年级“六·一”儿童节之前,老师通知我:“准备入队”。少先队员必须穿白衬衫、蓝裤子。那时候的蓝,好像是是那种浅蓝色,不象现在的藏青蓝。所谓的白衬衫,也远远不象现在服装的白,那种白土布其颜色略显浅黄。即使这样,我们接到老师的“圣旨”之后,战战競競地回家向妈妈汇报。同时,表现得更乖些、主动去干些拎水、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以促成“标配”服装的实现。

我记得,妈妈将姥姥从老家带来的白色老土布,送到染坊去染蓝色,取回后再带我去大闸口缝纫店,给我做白衬衫和蓝裤子。量尺寸时,别提多高兴了。

当我穿上这套“行头”,站在讲台旁的一排队列中(大约七八个同学),我戴上了红领巾,太激动了!白衬衫、蓝裤子、红领巾,多光彩夺目啊!

其实,那时候也有少部分同学,穿的白衬衫,是白色机织布的,漂得非常白!那年头只有部队干部子女穿,我们工农子女家庭都是比较困难的,买不起这样的好衣料。

1967年,我回沛县老家,姥姥家就有一台祖传的织布机,脚踩手拉,梭子一来一去、一线一线地向前织。我也试着织了几下。这种土布,就是祖祖辈辈所穿服装的坯料呀!

1968年秋天我上初中时,看到同学季长明(大我三四岁)穿卡基布服装,羡慕的不得了!有一个孙耀春同学,他说自己的衣服上没有补丁。我们一看:还真是的,心中震撼啊!同学们普遍没什么衣服,更没有好衣服。我上初中时,学校办学生证。同学们去水门桥西北方位的时代照相馆照相,我穿的是同学马秀林的黑色灯芯绒衣服照的呢。他家的经济条件好一些。我有一同学朱广华,家里是再制盐厂的。他好不容易有了一件新衣服。每次洗衣服后连夜挂在再制盐厂的锅炉间里烘干,第二天继续穿。我们同学都很羡慕他呢!

那时候以穿劳动布的工作服为荣。一是显示自己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二是确实是好衣服。那时是能省就省,谁舍得花钱买布做衣服呢。

我参加工作时,我们百货公司不像工厂发工作服,而是发那种劳动布做的长大褂子。你甭说,那是西装领,下摆及膝。按后来的衣服分类,就是风衣呐。所以,很多人平时就穿着这样的工作服,效果还蛮好呢!

除劳动布的工作服外,就是军装最受追捧了。

因部队支左,各级军管会和革委会的主要领导人都是军人,在社会上形成的强大的政治影响。再加上收入不高,军装不论是标识性还是实用性,都成为老百姓的首选。   

如果你有一身军装,那上街后博得的回头率很高呐!没有军装的人,就买白坯布染成军绿色,做成“山寨军装”。新的时还好,稍洗两次就掉色了。你想想看,你家里或一般染坊染的色,能同部队军工厂机器大生产并独特配方染的效果比吗?

没有军装,有一顶军帽也很了得!1971年我16周岁时,向在淮阴军分区任参谋的白大哥(老家同我姥姥一个村) 要了一顶军帽。正宗的军帽看得确实舒服,那些山寨的军帽自然相形见拙。同时要了一颗红五星帽徽,戴上之后,更显英俊、神气!

“九·一三”事件之后的1972年下半年,部队开始整顿。军分区派出纠察队,全面收缴社会上的红五星帽徽。自此,即使有人依然戴军帽,但都不缀红五星的帽徽了。

1972年我在清江市财革会516专案组工作,用新的卡基布茄克,同一位部队退伍的老兵,换了一件军装上衣,双方都很高兴呐!因为他的军装有好几件,我喜欢军装。互通有无嘛!没有想到,4年后的1976年,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军人。在新兵训练结束时,发给红五星的帽徽和象征红旗的领章,“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这时,我少年曾经追求军装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眼前。心中老激动了。

我们小时候都喜爱体育运动,崇拜体育健将。自己将买的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棉背心,拿到东大街去印号码,以显得自己是有号的运动员。我记的印的最多的字体是波兰体,显的活波。还有就是棍体,印出来显的有趣。

那时候没钱买运动服,就自己买棉毛衫,到东大街染坊印红色、蓝色或藏青色,然后请缝纫店在领口装个拉链即可。既少花钱,又圆了运动服的梦。

回力篮球鞋当时是高档商品,大概要十几元一双。底子是绿色橡胶底,质量就是好!打篮球等活动,穿着舒服,用现在的话说:给力!我工作后,一咬牙,去南京买了一双,我们都叫其为“大白篮”。因为比较贵,所以很引人瞩目。这是我工作后买的最贵的鞋。

1966—1976年的十年,戴毛主席像章是政治需要,也是一种装饰。大都是直径小于1寸的圆形或长度不到2寸的长方型的像章,有主席头像,也有语录文字的。如周总理戴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像章。像章基本上都是铝合金的。商店里如果有售,形成抢购。但那时候自觉排队,或者有人自觉地站出来维持秩序。1968年淮汽公司成立革委会后定制的缀有长江大桥图的毛主席像章,直径十公分,当时创了清江市毛主席像章尺寸最大的记录。此像章,我一直珍藏着。

1978年恢复高考后,高校普遍兴起了校徽热。也就是校徽佩带在原来的毛主席像章的位置。老师等教职员工佩带的校徽是红底白字。而学生佩带的是白底红字。那时候这佩带校徽,成为街头靓丽的风景。

大学生成为“天之骄子”,教师由“臭老九”变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这样的变化,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

那时候,男装以工作服、军便服、(四个口袋明袋口、暗口袋)中山装为主,偶尔有些茄克装。颜色基本上是黑色、灰色、蓝色的。女装基本上一字领,冬天就是花布棉罩衣。单调、无生气。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男装有了西服等,女装更是丰富多彩。人们的服装世界,已经是眼花缭乱的天地。无论是式样、颜色,还是衣料成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大多数人,苦恼的不是缺衣少穿,而是买什么样的衣服和旧衣服如何处理了。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淮游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工作人员,过期则视为认同。本网客服QQ:3185251323。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副标题

淮讯
淮旅
淮食
淮史
淮文
淮艺
淮教
淮商
淮频
推荐阅读
运营机构:江苏嘉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人才招聘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